突然发现自己是闷骚型的···该怎么办啊???你不要指望他们会直接对你说:好啊,我们下个星期再见面。不过,只要你明白了对方的“闷骚心理”就容易破解她(他)的心理密码了——这完全是一种“故作姿态”。他们源源不断的爱情花招和“闷骚”气质绝对能带给你不一般的爱情惊喜。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,它们都是将我们与其他人、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
突然发现自己是闷骚型的···该怎么办啊???
【具体表现】: 他们是处于爱情初级阶段的闷骚型恋人。你不要指望他们会直接对你说:好啊,我们下个星期再见面。你只能屏息琢磨他那几声调门不一的“嗯”,然后再猜出她(他)想要表达的情意——【闷骚程度】 ★★★
上个礼拜,我在为一个朋友过生日的时候,遇到了一个很中意的女孩子。她是我朋友女友的朋友,长相乖巧文静。我们聊得挺合拍。派对快结束时,我刚想问能不能送她回家,可她却突然对我说:“很高兴见到你,可我还有事,得先走了。”然后,她站在那儿,盯着我看了一会儿,扭头而去。
当时,我以为她对我没有意思。可第二天,朋友却拿了张N次贴找到我——N次贴上有她的电话号码。朋友责怪我说:“人家女孩子给你这么明显的暗示你都不懂,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了!快约她出去吧!”老实说我是个直肠子的“火爆派”,实在是搞不明白那些猜来猜去的“闷骚”游戏。
我很快就和她约定了见面时间。约会气氛很融洽,结束后,我送她到了家门口,刚想牵她的手,她却轻轻将我的手甩脱。我沮丧地回到家,可这时她却主动打来电话,问我是否平安抵达,关切之情溢于言表。我以为自己又有戏了,马上再次发动进攻,邀请她周末与我一起去近郊一日游,没想到她却马上转变态度说要先考虑一下,接着又有意无意地对我聊起了办公室里那些追求她的男人:他,1米78,IT精英;他,开一部尼桑,自己有家小公司——
天呐!她到底对我有没有意思,我猜得头都大了!
【应对大法】: 恐怕这是“闷骚类型”里最让人头疼的一种,特别当恋爱的另一方是“火爆派”的时候。不过,只要你明白了对方的“闷骚心理”就容易破解她(他)的心理密码了——这完全是一种“故作姿态”。在闷骚恋人的词典里,“下个星期‘可能’不行,”其实就意味着——“我太喜欢你了,但这么快就表现出我的感情,恐怕会让你觉得我太随便,所以得先搭一下架子——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、【恋爱大法,层出不穷】
【具体表现】:这一区的闷骚型恋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份稳定而专业的工作,他们习惯按照严酷的时间表进行自己的生活安排,甚至具有洁癖或者强迫症的倾向,所以常常令人觉得“木讷”和“不近人情”。可是,一旦恋爱,他们的锦囊里却往往能掏出整整一套的“恋爱大法”,让爱情上升了一个层次。
【闷骚程度】★★★★★
我的新男友,也是我的同事,一度是单位里公认的“无情趣王老五”第一名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:每天早晚锻炼身体,常年坚持冷水浴,对8岁到80岁的女人都很绅士且有分寸,可如果你想靠近他一点,却会觉得像是靠近了冰山——平和,但冰凉。
三个月前的一次单位聚会,和往常一样,女同事们都拿他开玩笑,他却只当耳旁风,礼貌地笑笑。可当我临走时,他却递给我一本紫色软皮日记本,上面系着银白色的丝带,还告诉我,回家再打开。当我回家打开这份特殊的“礼物”时,我发现,这里面了记录我一年前进单位直到现在的一举一动,甚至还有譬如“她喝咖啡,要加两份奶,但是不加糖,因为怕胖”的种种细节,我一下子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因为这本日记,我接受了他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发现他根本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“不近人情”。他有很多很“闷骚”的爱好,比如热爱音响,自己 DIY音箱的零部件,亲手烧制一张爱情大碟给我;发烧相机,机械、数码、单反无一不精,经常偷拍我,亲手洗出来,再送给我;他甚至还对屋顶花园很着迷,恋爱后的第一个情人节送给我的竟然是他自己种的玫瑰,用报纸足足包了一捆扛到我面前——原来大家从一开始就看错了他。闷骚型恋人的爱情有时真的太让人着迷了!
【应对大法】:恭喜你,你找到了世界上最浪漫的恋人!他们源源不断的爱情花招和“闷骚”气质绝对能带给你不一般的爱情惊喜。可是,要注意了,因为用心,这些人对于爱情的期待值也会很高,他们常常会要求同等的回报——爱情需要双方的经营,现在,考验你的时刻到了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、【不爱则已,一爱惊人】
【具体表现】:处于爱情攻坚阶段的闷骚型恋人,他们在久攻不下之时,往往会猛然爆发恋爱小宇宙,脱胎换骨,演出一场“惊世骇俗”的爱情喜剧。别吓着,这时候,接受与否,就看你对他闷骚指数的承受能力了。
【闷骚程度】:★★★★
经过要好同事的“撮合”,我接受了隔壁办公室一个IT男的约会邀请。没想到在整整一小时的约会时间内,从他口中蹦出来的字还不及桌上的花生多——他是那种典型的“你问他十句,他只答一句”的闷罐子。
约会了几次,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接受他——看电影之前,他要先查好背景资料;叫他去咨询个什么事情,他比小姑娘还忸怩;与他外出路过广场喷泉,音乐灯光齐鸣,我刚有了点恋爱感觉,指望他来个浪漫的拥抱,可望向他时,却发现他正在呆呆地踢地上的小石子——我可不喜欢这样“闷”的男人,于是就找到同事,想要把IT男给“拒”了。可同事却说:“别看他现在内向,熟了你就知道他的另一面了!”在同事的再三劝说下,我终于同意给IT男一段“留院观察” 期。
过了几天,恰逢公司召开年会。那天晚上,当司仪报出他要表演节目的时候,我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。那是一首他自弹自唱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他抱着大学时代的吉他,黑色西服,胸口别着一支红玫瑰,唱得千回百转,动情处还拽着麦克风摆出几个pose,简直帅呆了!末了,他没有径直走下台,却站到了台中央,握着麦克风深情地说:“我把这首歌献给广告部的晓敏,希望她能接受我最真诚的表达——”接着,他还让灯光帮忙从人群中把我找出来,自己则拔下衣襟上的红玫瑰,朝我走来——
当全公司的人都将羡慕的眼光投向我时,我突然觉得,天呢,我恋爱了!
【应对大法】: 热爱这种“闷骚”恋人的人一般也喜欢遭遇惊喜,在他们眼里,人生必须得由无数奇遇组成。当然,不可否认,当一个巨大的爱情surprise爆炸在你的面前,很少有人会有说“不”的能力,但是,恋爱毕竟要落回到生活,一个惊喜撑不起一生,所以,继续磨合吧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============【人为什么会越爱越孤独?】============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波兰着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,他发现无论在什么样的国度,孤独仿佛都是无所不在的痛苦,这是因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墙内。
埃克哈特·托利认为,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,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“小我”,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“自我”。通常,当你说“我如何如何”时,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“小我”。我们很容易执着于“小我”中,这时“小我”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,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“真我”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。
每个人的“小我”都是不同的,有人喜欢追求快乐,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,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,视痛苦为必然,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,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……总之,我们都在“小我”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。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,它们都是将我们与其他人、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的联系的障碍。
因此,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,都渴望与别人相爱,但这个最普遍的欲望却很容易成了奢望。
并且,这时我们越自以为是,越以自己的“小我”为荣,那么我们相爱的渴望就会成为以我的“小我”消灭对方的“小我”的战争。
日本小说家渡边纯一写了一本名为《钝感力》的“心灵鸡汤”,大意是,相对比较迟钝的人才可以更易与人相处,也更能忍受挫折,因为他的心比较钝。
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。例如,心理学中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是最难与人相处的一种人,因为他们非常情绪化,既渴望亲密关系,但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后,他们又会忍不住地大肆攻击恋人,而恋人受不了想离开他们时,他们便容易有自伤甚至自杀的极端行动。
不过,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很容易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,因为,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普遍既自大又迟钝,因为他们心中那堵自恋的墙太坚硬了,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化或许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困扰,但却刺透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自恋之墙。
【心不动的瞬间最有洞察力】
不管我去了哪里做讲座,最后都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:请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或我的配偶变得更好?提类似问题的人,都是缩身于“小我”的墙内,并试图将别人纳入到自己的墙内,这怎么可能呢?
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,你一定会发现,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。然而,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,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,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。
以前,我经常自诩看人的眼光很厉害,一般是第一眼,最多也很少超过5分钟,我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,而这个判断也几乎从来没有欺骗过我。
现在,我明白,这不是我多厉害,其实恰恰相反,是因为和人初相识时,我容易有那些不自恋的瞬间。在那样的瞬间中,我的念头之河停止了流动,心中出现了空隙,这时我的心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。
正如王阳明所言,我这时是“此心不动”。
对我而言,这样的时刻一般都是不自觉中出现的。假若我一开始就抱定一个念头,我非要把对方看清楚,那么,我反而容易出错。也就是说,这时我的心动了,而心一动,我看见的就是我的心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自己的“妄念”,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。
所以,我赞成这种说法:重要的不是做什么,重要的是放下。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,你至少要有某一瞬间,可以放下你的“小我”。
谁是卧底游戏规则
《谁是卧底》游戏规则:游戏中有三个人角色,两个词语,分别为卧底词和平民词,通过每个人描述,然后所有人针对每个人的描述进行推测,然后通过投票找出卧底,如果最后没有找到全部卧底,则卧底胜,否则平民胜。
在场n(n大于等于3)个人中(n-x)(x就是卧底人数,可随意)个人拿到相同的一个词语,剩下的x个拿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语。
每人每轮只能说一句话描述自己拿到的词语(不能直接说出那个词语),既不能让卧底发现,也要给同伴以暗示。每轮描述完毕,n人投票选出怀疑是卧底的那个人,得票数最多的人出局;平票则进入下一轮描述。若最后仅剩三人(包含卧底),则卧底获胜;反之,则其他人获胜。
总之,在场所有人中会有一个人的词语与其他人不同,每人每轮说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词语,若卧底呆到最后则卧底胜利,反之其他人胜利。
《谁是卧底》的游戏特点
1、它没有时间和阶段的限制。每局用时短(基本在5到10分钟以内),活好不粘人,但可持续强,久玩不会腻。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来玩,都可以找到延伸的、不同侧面的乐趣(我个人是从2015年开始玩的)。
2、它有一定的功能性。能满足小部分人群的强需求,及大部分人群的泛需求,如:自我表达、群体认同、自我提升(通过输出倒逼输入),等等。无论是内向、闷骚、有才华的人,还是外向、活跃、超有梗的人,都能在这里找到足以栖息一部分无处安放的灵魂的阵地和阵营。